古今中外,對水的比擬甚多。一句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于萬物相爭”,說最高尚的品德像給萬物帶來益處而不求回報的水一樣,可謂把對水的比擬推向某種極致。近讀有關(guān)新解“上善若水”的文字,感念世事人生,不覺便生出感慨:以水為鏡,可映鑒人生。人生如水,方瀟灑一世。
平和心態(tài)靜如水。
唐代詩人劉禹錫感嘆“長恨人心不如水,等閑平地起波瀾”。人心雖不如水,但不等于不可以達(dá)致。水從高處來,只向低處流,及至歸入大海,貴在平靜低調(diào)。人生如是,遇事當(dāng)有平常心:知足者常樂---在名利問題上,沒有奢望,就沒有失望,更不會絕望;能忍者常安---除非大是大非,少爭我高你低,忍耐、忍讓一下也就海闊天空、心平氣和了;老實者常在---不做虧心事,當(dāng)個老實人,吃得香、睡得穩(wěn),有時眼前可能吃點虧,但最終不吃虧。
正直為人明如水。
水無顏色,晶瑩剔透,清澈見底。為人、處事、做官,若透明如水,則一生光明磊落,社會風(fēng)氣必也清純。弘揚(yáng)正氣,激濁揚(yáng)清,須有些等清澈本性,正直為人;待人接物,不分遠(yuǎn)近親疏,一視同仁;人際交往,不搞拉幫結(jié)派,一泓清水;聽到閑言,不搞興師問罪,一笑置之;開展批評,不轉(zhuǎn)彎抹角兒,一吐為快;法律面前,不分權(quán)貴庶民,一律平等;原則問題,不隨波逐流,一身正氣。
輕看名利淡如水。
人生于世,若能學(xué)水的清澈本性和“利萬物而不于萬物爭”的品格,則不僅精神居于高處,人生也將進(jìn)入開闊處。要達(dá)到如此境界,最需擺脫名韁利鎖的束縛。雁過留聲,人過留名,想留個好名聲,無可厚非,但不能為名所累。“人心是桿秤”,“政聲人去后”。只要行得穩(wěn)、坐得正,多做好事、少辦錯事、不辦壞事,如名聲不請自來。若談泊名利,不為名利而爭,人生必甚暢意。須知,“家有黃金萬兩,每日不過三餐;縱有大廈千座,每晚只占一間”,金錢乃身外之物,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。有道是:人不能把錢帶進(jìn)棺材,不義之財卻可以把人送去墳?zāi)埂?/p> 熱門專題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