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辨庸易,辨賢難”。識別人才,歷來是最難做的一項工作。企業(yè)中有這樣一些人,從他們外在表現(xiàn)來看沒有什么特別的性格缺陷,有的甚至看起來很有優(yōu)點。但恰恰是這些看似的優(yōu)點,給人們造成了一種假象,進而掩蓋了他們對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巨大阻礙作用。我對此進行過一段長時期的觀察和思考,發(fā)現(xiàn)有四種人最值得老板警惕。
第一種是馬屁精。這種人給老板的印象通常是辦事周到圓滑、唯命是從、執(zhí)行力強、可信賴、可依靠。但究其實質(zhì),這種人其實是只以個人利益為目標,以老板為圓心,以取悅老板為手段的純利己主義者。這種人的處事觀是“干事不如跟人”,并且由于它所跟的人是能夠直接決定其命運的老板或直接領(lǐng)導,所以,馬屁精往往能獲得純粹為企業(yè)干實事的人無法得到的榮譽和利益。馬屁精是老板最容易放松警惕的一種人。親近和重用這種人,會嚴重侵蝕企業(yè)的價值觀,以及產(chǎn)生負面的榜樣作用,形成眾多的效仿者,進而打消正直干練人員的工作干勁,阻礙企業(yè)的健康發(fā)展。
第二種是言過其實的人。這種人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能言善辯,在某些領(lǐng)域能夠夸夸其談,給人一種雄才大略的印象。三國的馬謖就是這類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。從馬謖身上,我們既看到了言過其實人的蒙蔽性,又看到了這種人給組織帶來的巨大危害。由于諸葛亮未能識別出馬謖的真實本領(lǐng),把守街亭的重任交于此人,因此導致了伐魏行動的重大失敗,最終失了街亭,斬了馬謖。平心而論,“失空斬”悲劇的責任不在馬謖,而在軍師諸葛亮。如果他能聽信劉備“馬謖言過其實,不可大用”的臨終囑托,如果他能夠在平時多觀察和考驗馬謖的真實能力,悲劇完全能夠避免。
第三種是譏諷“朝政”的人。譏諷朝政是指對公司的生產(chǎn)經(jīng)營管理看不到積極和陽光的一面,一味加以指責、貶低,橫挑鼻子豎挑眼。這種人通常給人一種正直敢言,不懼強權(quán)的印象。古代朝堂流傳一種“文官死于諫,武官死于戰(zhàn)”的說法。在相當長的歷史長河中,這種說法,幾乎被封建士大夫尊為了表示其忠于國家的行為寶典。譏諷朝政者,就披上了這種寶典的外衣,讓人覺得他們的目的純粹是為了企業(yè)的利益。但我們稍加分析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其實這些人譏諷朝政,完全是自以為是,不顧實際情況,片面和偏激地進行評價。其動機往往不是進行善意的批評,幫助公司改進和完善企業(yè)管理水平,而是含有詆毀、諷刺之意,以求達到壓低別人,彰顯個人另類能力之目的,三國的楊修就是這樣的一個人。譏諷朝政者,說到底是個人英雄主義加狹窄心胸的混合體。這種人幾乎沒有可能成為企業(yè)健康發(fā)展的積極力量。老板要從此類人的慷慨陳詞中辨別真?zhèn)危碇翘幚恚屑蓻_動性靈,授之重任,以至耽誤大事。
熱門專題: